創校簡史
明治31年(1898)的6月,當時官立、供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校只有「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」而已,一方面因為居住在大稻埕的日本學童前往國語學校上學路途遙遠,一方面因為日本人渡海來臺灣的人數漸漸增加,國語學校的校舍不敷使用,因而創立「臺北小學校」(明治32年,1899.10~1902.03),當時的學級分為六年的尋常科,以及二年的補習科。
明治35年(1902)4月,為了實施新學制,廢除補習科,改制為尋常科四年、高等科四年,因此學校名稱改為「臺北尋常高等小學校」,但在此一同時,原國語學校 日本人附屬學校改為臺北廳管轄,為了區分兩校,於是以第一、第二學校稱之,因此「臺北尋常高等小學校」乃改稱為「臺北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」(明治35年,1902.04~1915.03)。
大正4年(1915)的3月31日,在原「臺北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」校址成立「臺北第一高等小學校」(大正4年,1915.04~1915.08),收容之學生僅限於小學校高等科學童,除了將臺北現有各校(含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小學校)高等科的學生轉往本校之外,原屬第一小學校之尋常科學童,則由新設立之臺北第五尋常小學校所收容,因此本校成為日治時期臺北州管轄內唯二的純粹高等小學校(另一校則為基隆高等小學校)。
大正4年(1915)9月1日,各尋常小學校以其座位方位分別改稱為城東(第二)、城西(第五)、城南(第三)、城北(第四)小學校,而位在西門外的「臺北第一高等小學校」則改稱為「臺北高等小學校」。
大正11年(1922),依臺北市街町劃分的結果,校址位於末廣町四之四番地的「臺北高等小學校」改名為「臺北市末廣高等小學校」(大正11年,1922.04~1941.04)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,日本政府開始實施皇民化政策,並著手初等教育,頒布「國民教育令」。日本當地的小學校更名為國民學校以後,臺灣總督府亦對「臺灣教育令」進行修正,將公學校及小學校同時更名為「國民學校」,且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制度,因此校名遂改為「臺北市末廣國民學校」(昭和16年,1941.05~1946.01)。
昭和19年(1944)四月,創立「臺北大和國民學校」(昭和19年,1944.04~1946.02),因末廣高等小學校尚未遷離,暫借老松國民學校校舍上課。現在夢公園旁的空地,是昔日升降旗的集合場。
民國35年(1946),對日抗戰勝利,臺灣光復,為紀念抗日英雄羅福星烈士,二月將校名更改為「臺北市城中區福星國民學校」(民國35年,1946.02~1968.08),開辦附設幼稚園及夜間福星初級中學。校舍未改建時,本校位於開封街的校門。
民國57年(1968),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校名更改為「臺北市城中區福星國民小學」(民國57年,1968.09~1990.02)
民國79年(1990),因臺北市行政區域調整,將城中區併入萬華區,學校正式定名為「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」(民國79年,1990.03~迄今)。
|